SWOTS分析:
學校教育和社會變遷是交互影響的,因此學校必須考量社會的需求而調整課程與教學,本校的情境分析以學校情境為主,內容包含地理環境、學校規模、硬體設備、教師資源、行政人員、學生家長、社區參與及地方資源等。
各項目均分別以優勢、劣勢、機會點與威脅等四個面向表過,茲綜合課程發展委員意見表列如下:
◎學校現況分析(SWOTS)◎
因素 |
S(優勢) |
W(劣勢) |
O(機會點) |
T(威脅點) |
S(策略) |
地理環境 |
鄉村環境寧靜、青山環繞、綠樹扶疏、空氣清新。 |
本校屬偏遠、原民部落學校,獨居一隅,與外界交流機會較少。 |
近山、近水戶外教學資源豐富、社區學校關係融洽。 |
與銅門、文蘭國小過於鄰近,有裁併可能。 |
結合地理環境,發展特色教學,凸顯本校不同之特色。 |
學校規模 |
◎各年級1班,全校6班,學生共42人。 ◎能充分了解每個學生。 |
全校學生人數不到百人,學生學習動能刺激不足。 |
學校開放鄰近幼兒園入校參觀,並善用空間進行社區活化活動,吸引家長與學童。 |
近年部分社經背景較高的家庭,有將學生送往市區學校就讀的趨勢。。 |
提升教學成效,吸引外流人口認同與回流。 |
硬體設備 |
◎150公尺環形運動場。 ◎社區資訊工作站、運動樂活站及社區共讀站、新式廁所 ◎智慧教室學習佈建(智慧黑白板含75吋觸控電視)普通班,專科教室皆有單槍或大屏電視及電腦,設備齊全。 |
◎教室及專科教室置物空間老舊破損,電線網路線凌亂。 |
近年公私部門經費挹注,硬體空間有機會更新。 |
社區青少年常有聚眾喝酒抽菸等破壞行為。 |
◎爭取使用鄰近鄉公所之公共資源,如風雨球場與大型會議室。 ◎持續爭取硬體建設經費。 |
教學資源 |
網路、圖書、保健、創客等相關教學資源持續更新,加上師生人數少,每人可分配使用的教學資源較充足。 |
人力不足,教學資源的整理與維護不易,使使用效率無法充分發揮。 |
引進民間團體行動圖書館圖書及人力資源,有機會提升師、生、家長教學與學習效果。 |
網路環境欠缺專業管理人才,對網路教學資源管理與運用有不利影響。 |
◎鼓勵教師創新研發教學資源。 ◎持續爭取更新教學資源經費。 |
教師 |
◎具老中青三代,兼具活力與經驗。 ◎人數少聯繫容易。 |
個人自我意識高,團隊精神較欠缺。 |
教師們其實各有不同專長,善加發掘與鼓勵,可創造教師、學生與學校三贏可能。 |
◎平均年齡偏高。 ◎人員流動低,活化程度低 |
◎透過教師團體營造,增加交流機會。 ◎鼓勵教師進修,提升專業能力。 |
行政人員 |
◎能盡責完成工作。 ◎各處室相互支援。 ◎全力支援教學。 |
教師兼行政工作,負擔重且不專業。
|
教師課稅後,有可能增加人力,分擔行政工作。 |
◎教師課稅後,教師普遍減授課後,兼任行政工作意願更將降低。 ◎非教師之行政人員,雖未與學生接觸互動,對所處教育環境欠積極融入,思考點欠教育宏觀。 |
◎整合、簡化行政工作,提昇效率。 ◎加強聯繫、溝通及相互支援。 |
學生 |
全校100%為原住民學生,熱愛運動(足球、跆拳道)、藝才表演(排笛、非洲鼓、傳統木琴、傳統歌謠)、活潑健康、自然純真。 |
◎單親家長及隔代教養多。 ◎家長關心不足及文化刺激較少,不利學習 |
近年發現學生在藝術與體育部分具有優勢潛力。 |
較少和外界接觸,刺激不足,欠缺自信。 |
◎加強親職教育,提升學生家庭支持。 ◎透過多元活動,發展學生優勢。 |
家長 |
◎信任學校教育。 ◎多為校友及具宗教信仰(基督教、天主教) |
◎部分弱勢家庭疏忽孩子教育,兒少保事件適時通報。 ◎隔代教養多。 |
近年年輕家長返鄉,對孩子的關注較多,有機會帶動社區其他家長關心孩子。 |
多數家庭家庭經濟狀況仍不穩定,可能必須因為工作長期離家。 |
◎提供親職教育機會。 ◎結合社會資源,協助學生家庭改善經濟狀況。 |
社區參與 |
太魯閣族社區,民風樸實單純,對於學校辦理的傳統技藝(射箭、皮雕)、藝文(排笛、非洲鼓)及運動活動(足球、跆拳道),參與興趣濃厚。 |
◎對於學校辦理的傳統技藝及運動等其他學習活動較缺乏興趣與動機。 ◎親職教育活動參與率低。 |
◎近年公私部門進入社區培養閱讀志工及故事媽媽,有機會提升社區在閱讀活動的參與。 ◎跆拳道基訓站開放鄰近落社區招生,形成學校特色發展,家長認同度高。 |
如無外部經費挹注,社區參與學校活動意願降低。 |
主動爭取公私部門經費,培訓社區志工,推動社區參與學校活動與事務。 |
地方資源 |
◎社區具各項太魯閣族傳統技藝人才,如編織、皮雕、銅門刀、射箭等。 ◎鯉魚潭、池南森林遊憩區及花蓮水培所 |
地方資源整合不易,資源無法有效進入學校,提升學生學習品質。 |
◎年輕家長開始願意投入學校活動,可能帶動社區資源進入學校。 ◎因應108新課綱,教師從零盤點地方資源,積極有效產出結合在地生活之情境教育活動。 |
◎傳統技藝傳承開始出現斷層,人才培育不易。 ◎教師對在地教材設計顯信心不足,被動蒐集資料及撰寫素養導向之教案。 |
◎配合教育優先區經費,積極辦理傳統技藝等訓練與教學活動。 ◎落實週三進修教學研究會,滾動式修正新課綱及學習階段橫縱貫應有系統及邏輯。 |
link to https://www.tlaps.hlc.edu.tw/modules/tadnews/page.php?ncsn=436
link to https://www.tlaps.hlc.edu.tw/modules/tadnews/page.php?ncsn=438link to https://www.tlaps.hlc.edu.tw/modules/tadnews/page.php?nsn=3211link to https://www.tlaps.hlc.edu.tw/modules/tadnews/page.php?ncsn=438
link to https://www.tlaps.hlc.edu.tw/modules/tadnews/page.php?ncsn=449link to https://www.tlaps.hlc.edu.tw/modules/tadnews/page.php?nsn=3212
link to https://www.tlaps.hlc.edu.tw/modules/tadnews/page.php?ncsn=451link to https://www.tlaps.hlc.edu.tw/modules/tadnews/page.php?nsn=3213link to https://www.tlaps.hlc.edu.tw/modules/tadnews/page.php?ncsn=436
今天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昨天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本週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本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總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平均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